山西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摇篮”,作为戏曲主要载体的古戏台,它承载着文化,散落在三晋古地的每一个角落,就像一道亮丽的风景。山西现存金、元、明、清古戏台三千多座,数量占全国古戏台的五分之四,几乎见证了中国戏曲的发展轨迹。戏曲已经没落,但古戏台身上的华彩从未消失,古戏台的样式也层出不穷。让我们看看都有哪些?
品字形山门戏台
品字形山门戏台
这种复杂的山门戏台二层往往是“一大二小”格局,中间主台凸出,两侧设有耳房,形似“品”字。这种戏台的出现,是中国古代神庙剧场发展史上的一次革新,因为,它在没有庙宇占地面积的情况下扩大了观众区;舞台两侧设有耳房或鼓楼,是演员存物、化妆、换装的场所。
山西万荣戏台
山西万荣庙前村建有3座互为联络的“品”字形戏台,前面的一座戏台与庙的山门浑然一体,平时是山门的过道,演戏时在榫洞里插上木杠,搭上台板,立刻就成为戏台。在它前面40米处,又有两座戏台并排而立,这两座戏台顶部相连,下有通道,与前一座戏台呈“品”字形布局。
三面观山门戏台
三面观山门戏台
明清时期戏台的最典型产物是山门戏台,也被称为山门舞楼,文献中“创立山门,上为舞门”说的就是这种戏台的格局。山门戏台一般为二层建筑,下层走人,上层演出,不仅节约建设投资,还节约了空间。
牛王庙戏台
牛王庙戏台位于山西临汾市西北25公里魏村牛王庙内。戏台建于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大德七年(1303年)平阳大地震损坏,至治元年(1321年)重修,明、清两代屡有修茸。现存戏台建筑为元代原构,余皆明清所建。戏台周身三面敞朗,仅后檐与两山后部砌墙,山墙约为山面总长的1/3。前檐和两山前部均露明,为早期戏台的固有形式。
双层门楼式戏台
双层门楼式戏台
明末,神庙戏台两侧出现了一种新建筑——双层看楼,底层充当厢房,上层则是专门的戏剧场所。这种看楼的出现,也是对双层门楼式戏台的适应。明代以前,戏台多为单层建筑,双层门楼戏台一层可做办公之地,也可以提供公共活动空间;二层为演出场所,舞台两侧的厢房可供演员化妆使用。
壶关县神郊村的真泽宫
壶关县神郊村的真泽宫是一座名震晋、豫、陕三省的庙宇,殿内供奉的是两位乐姓村姑。庙宇对面正对一座建于清代的双层山门戏楼,连排三间戏台。戏台直面庙宇正殿,是戏曲“娱神”功能的直接体现,也是山西古戏台“庙台不离”特征的体现。
过街式山门戏台
过街式山门戏台
这种戏台被老百姓称作“过路戏台”。与普通戏台不同的是,它的山门下方专门设置了通道,因此不妨碍人们来往穿行。过街戏台产生于清代,往往跨道路而建,出现在古镇街头或商道两侧,直接把剧场搬到了大街上。演出时,山门顶部铺上木板就能演出。
永安戏台
永安戏台为祁县境内现存唯一一座过街戏台,这座戏台不仅是过街戏台(戏台建在街心,但平常不影响交通)而且还是双面戏台,属于台身形制最巧妙的古戏台。戏台台座高约2米,长宽均约6米,为方形。台座中间开口,唱戏时搭上木板就是台面,平时行车走人毫无阻碍。整座戏台高约6米,单檐卷棚顶形制。
除去戏台本身的建筑之外,随着戏曲发展的推进,戏台的附属建筑、设备也越来越完善。例如戏台幕后设置了专门的“化妆间”——妆楼,里面还有专门悬挂戏箱的地方。
戏台是演出的地方,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甚至建筑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凝聚之地。就说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台基和石柱,也往往有华丽的雕饰。
石雕:低调而华丽
从金代的楼台开始就有了这种装饰。上图是泽州府城关帝庙戏楼,这幅作品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演员在舞台上吹拉弹唱的情景。
木雕:小空间里的大美
山西木结构古建筑占了全国的70%以上。既然是木结构建筑,也往往少不了使用木雕装饰。在山西,大到庙宇,小到普通民居,木雕处处可见。古戏台上的这件“三英战吕布”木雕体积不大,却展现了山西木雕的典雅、朴拙、大气的特点。
本文出自:古建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