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开光戏
如建新台,第一次唱戏叫开光戏。据《辞海》解释,佛像塑成后,择日致礼而供奉之,名曰开光,亦曰开眼光。
二、同行
如有同行来者,先到大衣箱神前拈香吊表,以示恭敬。大衣箱(指管大衣箱的人)即阻挡之,知同行到,然后问姓名搭何班,再予以热情招待,招呼吃饭。
三、咬鸡头
戏班如遇演开光戏,在开演前,二花脸扮成红煞神(钟馗)将社家给的一只红公鸡脖子咬断,将鸡血洒遍全台,同时以锣鼓伴奏,然后将鸡头用新碗底繁红布,钉在舞台前檐下,戏肉戏班分食之,以示吉利。
四、饭签子
旧时唱戏,多是社家管饭,由于送饭迟早不一,因此戏班排有次序,一场面(乐队)二花脸三生四旦五箱管。叫饭前先由先生发签子,大衣箱三根,(神一本人箱子一)茶炉两人三根(因为带叫人),掌班的两根,三衣箱两根(一根是扮杂角),其余各一根,如有亲朋者,事先给先生说明,由戏班散签。

五、同倌
演员之前尊称,以名字第一字尾加“倌”,如周保成即叫保倌。
七、师徒
掌班的打娃娃时,全班娃娃都要跪下,由某师傅及箱管,奏准情后,全班娃娃叩头以谢之,方能起身。
八、座位
演员化好妆以后,在后场不能乱坐,有一定的规矩。旦角只能人坐大衣箱,花脸坐头盔箱,胡子生坐二衣箱,三花脸可以到处坐。

九、戏班敬神
戏班初一十五俱有敬神。将神位设于前场桌子上,由戏班买肉、点心等作献供,全班人供献神主,然后箱管师傅依次叩头。献供的肉食,由箱管、场面、生角、包头门、花脸、流场、杂役掌班的八门分之。戏神有两说,一为楚庄王,一为唐明皇。
十、分赏钱
加官或封神的赏钱,南路班是均分,西路班是掌班的独得。
十一、拉杆子的
过去戏班,叫外交即拉杆子的,也叫揽头,或写头,任务是出外写戏,签订合同,戏约依据齿形剪开,各持一半。如高台戏,揽头又给社家押几件戏衣诚恐失约。

十二、开场不演《
教子》,完场不演《骂殿》
每到一处,第一天不演《教子》《训子》等戏,完戏之日不演《骂殿》。
十三、官戏
戏班如演官戏,当天不点戏。等某官员到场,由掌班人领旦角花好妆,着长衣戴汉冠抱笏板(上写剧目),手提朱笔至某官员前施礼后递笔点戏,然后照点开戏。戏演一段后,由一演员扮天官,持条幅上写“天官赐福”“官高一品”“连升三级”等字样,说某老爷加官封赏。官员赏银主演分一半,其余归班分之。
十四、戏班分季
全年三季,正月至麦熟为一季,麦收至八月十五为一季,中秋到冬为一季。

十五、谢雨戏
戏班如遇谢雨戏,迎神赛戏时,在戏前献亭上演一回,名踩堂戏。热闹红火转巷时,走在神前面的旦角,称“迎神旦”。
十六、功赞戏
天不明社家鸣炮击钟,戏班发灯开戏,社家敬神祭祀,此为功赞戏。一般多演歌功颂德的戏,以示神灵看戏。
十七、板翻了
如戏班将戏唱错或舞台出了事故,社家即将板翻置,卷起台上芦席于台中,以示警告,最后以罚戏作了结。

十八、戏折子
戏班到某地唱戏时,先将戏折交于社首。每场开演前,由社家将所点剧目写于虎头牌上,挂置台柱之上,戏班照演之。
十九、北台演戏
如在北台演戏,戏箱到后,由箱管在台口挂一红张口和一把宝剑,以示除邪。
二十、对台戏
戏班如遇对台戏,必须东起西落(东台先唱西台后停),如西台先唱完则加演一场,以待东台煞戏。
二十一、出师
凡戏班出来的娃娃,出师后见了师傅必须先叩头再说话,以示恭而敬之。

二十二、演长坂坡
如遇演长坂坡,拉场的必须事先在台前放一把椅子,置于上场门内,专供赵云之用或下场休息所用。
二十三、包头门
旦角换衣服不让任何人看见身子,以免观之不雅。
二十四、戏台忌猫不忌狗
戏台上,狗可以上台,猫不能上,见之追打之。
二十五、
乐器置放
每场戏演完后,武场乐器,置于前场桌子上,由拉场的用椅垫布盖之。文场乐器(如板胡笛子唢呐等)则交大衣箱挂于箱侧保护。
二十六、演关公戏
演员化好妆后,不能和任何人说话,出场前须到神前烧香吊表。
二十七、不能动乐器
在开演前,任何人不能动乐器。因一动就惊动了全体演员,认为就要开戏了。
二十八、头戏
过去戏班或家戏,开演前,先出一演员,穿黑道袍,戴黑三,出场念对子:“清早起来一炉香,谢天谢地谢三光。”然后唱一段戏,即叫头戏。



转自戏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