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香格里拉,迪庆藏语意为“心中的日月”。 1893年,詹姆斯.希尔顿在他的长篇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中,首次描绘了这个远在群山峻岭中的神秘峡谷。
那年夏天,从虎跳峡北上,开始通往香格里拉的旅途。高速快巴穿梭于高山峡谷,雪白的云彩在蓝天上漂移,此起彼伏,天边的雪山若隐若现,变化万千。远方,时而层峦叠嶂,森林如波涛起伏,时而出现大片郁郁葱葱的盆地。越过最后一座大山,进入藏区,眼前豁然开朗,辽阔的高山草甸,洒落着星星点点的小花,成群的牛羊点缀其间。藏族房舍不时地从眼前掠过,田野里矗立着接二连三的青稞晾架,还有飘扬的五彩经幡、玛尼堆或喇嘛塔……,行进在这样的美景中,有点飘飘欲仙。
到纳帕海草甸骑马,算是充分领略了高原气候的性格,一个词:爽!天空时而说变就变,东边日出西边雨,从城里出发时晴空朗朗,纯蓝纯蓝的天空,大朵大朵的白云,碧绿碧绿的草原,美得难以用语言尽情描述。忽然一阵大雨从天而降,打得车窗噼里啪啦,庆幸下车时已经雨过天晴。谁知在草甸上刚骑上马,立刻就起了大风,天空翻腾起大片乌云,眼看着大雨就要瓢泼,我们没带雨具,不免紧张。但见悠悠游走的黑牦牛们,表现得沉着淡定,仍旧笃笃定定地低头吃草。似乎什么也没发生,这何尝不是一种姿态?仿佛示意:不用慌!万物和谐共处,悠然、安哉的态度,才是香巴拉高原的生活情趣。果然,一阵乌云密布,大风乍起之后,洒下几滴雨,立刻戛然而止,还是天高地广,森林悠远,雪峰隐约。
距中甸县城五公里处的松赞林寺,是云南省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寺庙依山而建,高低错落,高高的屋顶上镏金铜瓦熠熠放光,最上面的主殿由金色的屋顶与覆钵式的经塔构成它的外部特征。一条长长的石阶路陡直地通往主殿,是否意味着通向天国?宗教的魔力也是由心而生,信则灵。主殿宽阔堂皇,到处佛教彩绘,满眼金碧辉煌,有108根柱楹,代表佛家吉祥数。左右墙壁为藏经“万卷橱”,正殿前座供奉有五世达赖铜像,后面排列着历代名僧的遗体灵塔。殿堂内光线幽幽,酥灯闪烁、藏香袅袅,时空恍惚。
在庙堂里遇见好几个少年喇嘛,感到新奇,恰时一个更小的喇嘛从我面前穿过,也就8、9岁吧,穿着绛红色的小袈裟。赶紧向他走去,不想小喇嘛见状小跑着躲进了侧房,跨入门槛前还回眸一笑。虽然照片没拍成,但纯真调皮的模样一直留在我脑海中。我好奇,小小的年纪为何而来?从哪里来?在这里每天干点什么?除了念经诵佛,还学习其他文化吗?他们将来还要去向何方?只是阶段性的三年五载呢?还是从此要在这里终老?不得而知。
临走,在主殿右下方的空地上看到一群喇嘛正在搬运木料,准备再建一个庙堂,在棚前还贴着为此募集资金的告示。看来如今喇嘛的生活方式并不单纯吃斋念佛,他们要承担的事务,或许与院墙外的凡人已差别无几,佛国不再是他们唯一的世界。
中甸老城,滇藏茶马古道上的交通要道,有个充满诗意的古地名“月光城”,2005年它被评为“中国最佳民族风情魅力古镇”。月光城仍保持着原有的风貌,三条主街交汇处有个“四方街”,古色古香的藏式老房,虽都已作为旅馆或商铺饭店,但独克宗特有的造型和浓烈色彩,还是让我感觉别有神韵。老城广场的山上有佛教老庙,庙前矗立着一个巨大的转经筒,得用足力气才能转动它。藏传佛教信徒们认为,转大的转经筒比转小的转经筒积累的功德要高得多,因此人们会常去那里,传递他们与佛间美妙的沟通。通体镏金的经筒上,分层雕刻着精美的人物和吉祥图案,下山后回头仰望,只见它在湛蓝天色的映衬下金光闪耀,十分庄重。
如诗所诵: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四季常青,那里鸟语花香,那里没有忧伤,它的名字叫香巴拉,传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大自然是心灵的天堂,在碧草茵茵的人间仙境,远离都市的喧嚣浮躁,不舍离去。
从虎跳峡北上,开始通往香格里拉的旅途。高速快巴穿梭于高山峡谷,雪白的云彩在蓝天上漂移,此起彼伏,天边的雪山若隐若现,变化万千。远方,时而层峦叠嶂,森林如波涛起伏,时而出现大片郁郁葱葱的盆地。
一阵乌云密布,大风乍起,悠悠游走的黑牦牛们,沉着淡定,笃笃定定地低头吃草,这何尝不是一种姿态?悠然、安哉的态度,才是香巴拉高原的生活情趣。果然,洒下几滴雨,立刻戛然而止,还是天高地广,森林悠远,雪峰隐约。
距中甸县城五公里处的松赞林寺,是云南省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寺庙依山而建,高低错落,高高的屋顶上镏金铜瓦熠熠放光,最上面的主殿由金色的屋顶与覆钵式的经塔构成它的外部特征。
一条长长的石阶路陡直地通往主殿,是否意味着通向天国?
中甸老城,滇藏茶马古道上的交通要道,有个充满诗意的古地名“月光城”,2005年它被评为“中国最佳民族风情魅力古镇”。
月光城仍保持着原有的风貌,三条主街交汇处有个“四方街”,古色古香的藏式老房,虽都已作为旅馆或商铺饭店,但独克宗特有的造型和浓烈色彩,还是让人感觉别有神韵。
通体镏金的经筒上,分层雕刻着精美的人物和吉祥图案,下山后回头仰望,只见它在湛蓝天色的映衬下金光闪耀,十分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