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害怕有一天我们没了, 这个文化也消失了, 这个年轻人没人爱学, 希望通过电视剧, 让大家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底有多美。
——《延禧攻略》制片人于正
”
说起宫廷剧大家肯定能说出很多《还珠格格》《宫心计》《甄嬛传》《宫》......每年都会高产很多后宫戏那么今年暑假就有这么一部电视剧脱颖而出《延禧攻略》
于正的古装剧大家印象里总是一片片的阿宝色不分场合的五彩缤纷以及改得面目全非的狗血剧情常常让人难以下口……
宫锁连城
宫锁珠帘
宫锁心玉
也因此观众们给于正定义了他独具风格的三板斧:辣眼睛配色、抄梗融梗和塑料真爱鸡汤。无数观众在感受过于正的清宫剧之后纷纷表示,这辈子再也不可能看于正的电视剧了。
然而当看到微博热搜上《延禧攻略》的剧照跟片段时,小伙伴们都惊呆了,这还是我们熟悉的大宝色审美于正剧么?
《延禧攻略》预告片片段这次于正的《延禧攻略》出乎意料的惊艳! 抛弃了之前的蜜汁配色 采用了高大上的冷色调 整体构图也显然经过精心考量 变得极具艺术感 最重要的是 在这次的人物造型上也是下足了功夫。
高度还原历史
电视剧与非物质文化密切结合,高度还原历史。 “非遗”体现在《延禧攻略》的每一处细节里,服饰、刺绣、宣纸、饰物、小到在服装造型上有点翠、烧蓝、通草、绒花等传统手工艺要素。
剧中的服饰造型设计师宋晓涛说,他们参考了大量历史资料,小到“小两把头” 发型、“一耳三钳”、绛唇妆,大到服装设计、场景道具的陈设等,都力求贴近史实,有细心的网友查找了很多历史图像进行对比,表示真的是每个细节都是神还原。
匠心制作
在《心写治平图》上看到的真实的富察皇后画像和剧中的富察皇后的耳坠除了颜色略有不同,其他简直做到了神还原。剧中绒花头饰是专门找到了这门技艺的传承人来制作的。
剧中富察皇后头饰:通草绒花
清朝后宫嫔妃们的衣服,从正式到休闲,分为礼服、吉服、常服、便服。在剧中的不同场景中观众都可以体会服饰的变化。这些衣服都是找秀娘来照着以前的参考来一针一线缝出来的,有些还是平时给故宫做活儿的,所以还原度才这么高,看起来这么精细。
古法刺绣
锦州满族民间刺绣是来自非遗文化,在整部剧的服饰上,还运用了“打籽绣”、“盘金绣”、“盘绳绣”、“珠绣”、“圈金”等多种古法刺绣工艺。
缂丝工艺
剧中的服装和扇子都用了缂丝工艺,为了做到完美,剧组还特意从苏州请了缂丝工艺的传承人。于正说,这部戏用到的缂丝、罗、绒花、点翠,全都是真的。所以才能把我们老祖宗的宝贝复制得这么好。 2009年“缂丝织造技艺”以“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的一部分,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谭卓饰演高贵妃手中所握扇子与清代红色缂丝乌木雕花柄团扇对比
昆 曲
除了视觉上贴近现实,编剧将昆曲和打树花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融入进剧情之中。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将高贵妃热爱昆曲的人设一贯而终,饰演者覃卓持续半个月承受二十多斤戏服的重压,在高温的天气中辛苦训练昆曲。
打树花
打树花是河北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有500多年历史了。“富人放烟花,穷人打树花”,这些漫天的绚烂花火,是由镇上的老铁匠们亲自上阵拍摄,每个老师傅都有给到镜头。据网友查资料显示,“打树花”者们老手艺,即便是在温泉镇这个发源地,也只有4个人会了。
《延禧攻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与清廷故事相结合,是一部向用户输送具有审美和文化价值内涵的优质作品,让大家了解历史的同时,更感受到中国文明五千年的文化,难怪会让大众叫好。
这部剧真正做到了无愧于于正所言“戏在文化里,文化在戏里”。 离我们日渐远去的传统文化,被他用另外一种方式拉短了与常人生活的距离。
在欣赏剧情的同时,唤醒大众对中国非物质文化的关注,为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也引发我们的深思,这些美好的事物还可以流传多久?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让艺术融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
果匠视界
扫我试试
☟☟☟☟☟☟
○
体验非遗传承,锻造匠心,发现自我